郭杭伟

前不久在华南做书院的吴博士来北京找我。我们上一次见面是在2年前的中国书院学会年会上,他对文科萎缩的政策大为不满,感慨世风日下,可贵的是他认为大学教授不能只在象牙塔里写论文,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要积极投入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是办书院传播圣学。交流时了解到他参与了该省的公益研究院做读书会,从省社科联每年拿几万元的课题经费,没有稳定的现金流。吴博士是中国哲学泰斗的门生,撰文研究现代书院也提倡开门办学,我建议尽快注册民办非企或者企业:自然人做讲师可以,但没有注册成实体就无法从政府和社会组织持续获得经费。见面后吴博士不断发问,你为什么做书院,是公益还是产业?我说阳明心学让我们事上磨,做书院就是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地制宜选择不同路径包括公益或产业。他说我们不谈哲学,谈具体落地的。没办法我又把我为什么做书院,从2017年到现在四个转向的过程概述了一遍。我反问他:您的书院注册了吗?他没有回答,又盯着我问中国书院总部基地AHB的具体内容。我心想中国书院总部基地是跟大中型企业合作的产学研用金平台,您倒是先注册开始干起来。不能老站在岸上反复探讨游泳的技巧,问了蛙泳还要了解蝶泳,路要一步步走。我似乎冒犯了吴博士,他有点不高兴,说要赶高铁起身先走。
把吴博士送走后,我想起2023年时他穿着整齐,在全国百余位研究传统书院以及书院山长前侃侃而谈,给会议带来了实干的新风。而今天的他看上去略显憔悴,歪歪扭扭坐在沙发上,斜着身子视线朝上看我,始终无法稳定地直视。为什么没有了往昔的心力?我知道他在华南认真办读书会,已经比时下各种建议各种呼吁但从不下场的“理论家”实干许多倍。但他说不要谈哲学谈具体落地的,让我有点错愕。因为我说的哲学就是落地的,必须能有助于工作生活中的选择。我做书院是按照我说的,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而他认为哲学是一回事,办书院又是另一回事,这样的“哲学”能为学员直接赋能吗?倪培民教授在《儒家功夫哲学论》中谈到“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出于中华文化之承担者的责任感,于1958年元旦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呼吁中外人士肯定中华文化之生命及其内在价值,纠西人之偏见,立国人之自信,既寻找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精神安顿,也为中华文化指引前途和方向。”,当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杜维明先生提出: “儒学最大的危机,是在中国新文明秩序的建构过程中,在人间伦理秩序的建构方面,能不能提供现实的精神资源。儒学的复兴在于,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儒学能否提出有创见性的回应,儒学的内部能否进一步发展或转化。”都是在强调文化的生命在于其内在价值,那么书院的使命是传递文化的内在价值,或者说,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在随后一期石洞传习会上,我分享了这个触动。我说的就是我想的,我想的就是我做的,我做的就是我说的,已经非常自然。这个习惯哪里来的?首先可能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没有多余的脑力去显得有城府; 其次我们工科生绝对不能有假数据,我所处集成电路产业如果芯片出货不到百万就不算量产,说啥都没有出货量好使;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发起的石洞传习会强调身心践履,我必须带头遵守这个规则。眼下传习会对讲师有三点要求:
- 熟读《传习录》;
- 身心践履,谈自己的体悟;
- 教学相长;
每次传习会上我们都会结合最近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冲突,谈对这一段经典的理解和感悟,很自然地“圣人处此,当做何思何虑”,从而把经典拉到自己的工作生活语境里,逐渐积累自己的体悟。在这样的团体里,谁诚以待人一目了然。如果说经典照着讲是学问,接着讲是生命,那么老师的学问有没有生命,来参加一期便知。

2022年8月石洞传习会草创,起因是天天传习栏目每天发一条《传习录》,发完一轮后我们自己有交流的迫切需要,于是启动每周一次共学。彼时每人对学习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书院复兴道路的理解就更加五花八门,在持续进行中依据良知做的选择,直到第100期左右才形成“石洞传习会培养讲师团”的定位。如何在每周一小时的时间里高效服务于这个目标?于是就有了与谈讲师在5人以下、旁听学员在4人以下等流程与规则。一言以蔽之,石洞传习会是优秀传统文化实修老师每周拿出一小时在师友前面省察克制。《传习录》中阳明谈道之精粗:“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通过100期的摸索,传习会是南宋石洞书院900年讲会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尝试从法侣财地四方面做一个回顾。
“法”的方面,三年间我们研读《传习录》,其后计划读《近思录》、《庄子》和其他经典。为什么选择《传习录》?首先因为它是500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是距离现代最近的儒释道集大成者,最有条件开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符合石洞书院“鉴古开新、中外会通、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宗旨;其次总书记说“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我们共修《传习录》也是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其三,全国阳明心学组织比较多,通过每年一次的阳明心学大会可以跟全国的同道交流,不容易闭门造车走弯路。下一步我们计划读朱子,经典向前回溯、落地事上磨练、纵向心性提升、横向事业拓展,同时这也是继承石洞书院经史合参、经世致用的道统。有了心学的基础,我们去看理学、佛家、后现代心理学和丹道都可以触类旁通、五经注我。
三年间传习会的文字在持续积累。由于一开始就有长远打算,所以每一期都会留下一份纪要。后期积累了更多经验,与谈讲师都可以参与编辑这份纪要。这样即便受限于时间未能充分表达,事后还可以仔细打磨,过多少年都可以持续受益。而这些纪要经过整理,也是后期传习会和石洞书院的宝贵资料。
“侣”的方面,三年间传习会的与谈老师人数在增加,老师的学科/工作领域在多样化。从最早我、周琼和曾凡朝老师,加李旭老师,其后又不断扩容提升。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曾凡朝老师和李旭老师都是哲学领域的资深研究学者;俞建刚老师是科技服务业,长期钻研宋明理学,笔耕不辍;蔡国民老师是医院院长,西医背景却自学中医成才,在平顶山高压电器集团有很大的影响力;王雪梅是后现代资深心理咨询师,经典根基扎实,还有其他10多位老师。借助这样的师友砥砺,我们很自然兼具经院派的视野和实干者的落地,相得益彰,各得其所。地理上除了浙江和北京,我们有福建、山东和广东的老师,同时在全国阳明心学、宋明理学、优秀传统文化、后现代心理学和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等领域,三百六十行的每一行希望都有老师参与。
除了与谈老师,石洞传习会是志愿者提升的重要环节。志愿者可以走分院院长成长阶梯,也可以走讲师路线,眼下分为五个小组,人数在持续增加。他们的参与给传习会带来了社会实际关心的问题和直接反馈,将来的筑基班将从此产生。

“财”的方面,2023年提出在某公募基金会下成立书院文化专项基金,今年也计划通过企业书院和家族文化书院,激发更多社会资金的参与和支持。有基金支持就通过筑基班多招收学生,没有基金支持就聚焦讲师团自身的提升,因为传习会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地”方面,2023年有北京二环的办公室,传习会是线上兼线下,后来转到杭州,以线上为主。随着书院平台的扩大,各城市的合作场地正在确定中。我们也在持续申请和举办人社厅、人社部和工信部 “新质生产力创新力提升”继续教育高研班,以及借助社会力量举办的“学习力提升”中小学研学,石洞书院开展的各种文化传承、教育培训、文旅发展、数字文创和赋能产业项目都是传习会广义的“地”。

传习会这三年也是与会老师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突破的三年。正如《传习录》谈先生用功:到人情事变极难处时,见其愈觉精神。向在洪都处张、许之变,尝见一书与邹谦之,云:“自别省城,即不得复有相讲如虔中者。虽自己柁柄不敢放手,而滩流悍急,须仗有〔力〕如吾谦之者持篙而来,庶能相助,更上一滩耳。”就石洞书院来说,2022年12月,入选金华市十大历史书院,参评书院中唯一恢复教育功能;2023年10月,成功举办浙江省人社厅电子信息产品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高研班,首个文化力提升科技人才的省级项目;2024年4月,浙江省文旅厅“浙里书院”上线,建成全国首个省域书院数字化平台;2025年1月,与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书院)签约共建产学研平台,成为首个与高校书院深度合作的社会书院。被《浙江日报》誉为”古韵书院变身现代社会大学堂“。由此提出了数智书院和书院服务链的概念,并牵头各知名书院筹建浙江书院文化创新促进会和浙江书院文化创新研究院。目前联系了32个省市加上香港、台湾省和海外,创建109个家族文化书院。回到《大学》的教导:”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石洞传习会就是第一步”德->人”的路径。

家族文化书院发展态势
回到吴博士的情况,我给他两位同门师兄弟去了电话,谈了自己的担忧。师兄也都很关心他,他在博士在校期间就发心要办读书会,放弃了高校教职去真干,可能跟社会接轨的经验差一些比较辛苦,如果去一个稳定资金支持的机构做讲师可能会适合一些。我希望吴博士能在探索中尽快找到实现他理想的路径,找回他的心力。
中国书院肇始于隋唐,发展于宋代,有近1300年的历史,石洞书院始建于公元1148年,也已经近900年,明清民国历经六次重修,所以石洞传习会这三年还只是一个初创期。3月份蔡国民院长来杭州办公室交流,说一万元的诱惑也不能让一位真正修心的人错失一场传习会。我深知自己对阳明心学和书院的理解还很初级,所以抛砖引玉:知行合一真得力,石洞传习胜千金,并希望与更多老师请教阳明心学与书院的关系。
石洞书院的公益道场
天天传习、石洞传习会和石洞讲坛是石洞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三个道场。天天传习,日读经典;每周一会,同修共进;名家讲坛,数智回放——院士带领双向穿越,石洞书院身心兼修!

联系石洞书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跳转公众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