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部: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教授提案激活书院文化基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援引2025年3月11日中国文化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激活书院文化基因

传统书院的活化与新型书院的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全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显示,截至2025年2月19日,全国民办非企属性的书院为1857家,相比2023年2月12日增加了520家,增幅39%。需求增加但系统管理不足,据调研,当前民办书院缺乏统一的注册机构、业务管理机构,也没有全国性行业组织和管理规范,许多书院在注册、人才、资金、场地、渠道、营销等方面面临困境。

此外,传统书院活化不充分,文化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利用,同时新型书院发展方向不明确,两者资源共建尚未形成。部分传统书院展陈陈旧,缺乏“文化+科技”的现代表达,缺乏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等多元功能,未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书院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社会认知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部分公众对书院的认知停留在历史概念,对其现代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了解不足。

为了推动传统书院活化和新型书院发展,可将书院保护利用纳入发展规划,各地制定工作目标,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开发书院特色数字文创产品等,发挥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激活文化基因。也可成立全国性及各省市书院行业协会,鼓励各类具有法人主体的书院加入,促进传统书院活化和新型书院发展创新,并制定书院保护利用发展规范。

此外,加强人才培养,夯实发展基础。开展相关职业教育,鼓励相关高校开设书院专业,为推动传统书院活化和新型书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支持高校和各类智库参与传统书院和新型书院发展,提供专家智力支撑。

最后,加强书院之间的交流,建立资源交换机制和平台。通过建设全国书院数字化平台,推广数智书院;链接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举办全国性书院文化论坛或展览,促进研究、课程、场地、师资、品牌等资源的交换流通。

(石洞书院院长、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院长助理郭杭伟参与本提案撰写)

石洞书院

石洞书院始建于公元1148年,由汾阳王郭子仪第十七世孙郭钦止创建于浙江东阳。作为浙东学派的重要发源地,书院曾汇聚朱熹、吕祖谦、叶适、魏了翁、陈亮、陆游等理学大家讲学论道,是濂洛之学、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等学术流派交融荟萃之地。书院秉持”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开创了不以科举为目的的实学教育传统,被朱熹誉为”霍然其变豪杰之窟,焕乎其辟礼仪之场”。其后六十年内,三代族人又创办西园、南湖、高塘、青溪、籯经、洛阳共7座书院,分别侧重研究、学界交流、蒙学、藏书等,形成石洞书院教育群落,宋后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六次重修,规模和延续时间空前,培养了大批学子。

2017年,石洞书院开启复兴之路,将厚重文脉与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实践深度融合。书院以”鉴古开新、中外会通、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为宗旨,构建人文、社会、自然与技术的跨学科融合体系。通过”产品兵法”、”产业心学”、”功夫哲学”等创新学术路线,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产业领军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新时代下,石洞书院联合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取得多项突破: 2021年4月,“东阳市石洞书院”正式注册,是金华市传统书院复兴活化的首个民办非企;2022年12月,入选金华市十大历史书院,参评书院中唯一恢复教育功能;2023年10月,成功举办浙江省人社厅电子信息产品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高研班,开创传统书院培养科技人才的先河;2024年4月,承建浙江省文旅厅“浙里书院”上线,建成全国首个省域书院数字化平台;2025年1月,与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书院)签约共建产学研平台,成为首个与高校书院深度合作的社会书院。被《浙江日报》誉为”古韵书院变身现代社会大学堂“。

目前,书院重点开展”学习力提升”、”家族文化课程文创”、”新质生产力创新力提升”和”中国产品经理人”等项目。创新提出“数智书院”“书院服务链”和“文化需求链”等理念,牵头筹备浙江书院文化创新促进会,矢志”复兴中华书院,探索致圣之路”,推进传统书院复兴活化和新型书院发展。千年书院,弦歌再续!

石洞书院的公益道场

天天传习、石洞传习会石洞讲坛是石洞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三个道场。天天传习,日读经典;每周一会,同修共进;名家讲坛,数智回放——院士带领双向穿越,石洞书院身心兼修

联系石洞书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跳转公众号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