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文化报2024年8月27日刊登了《书院文化的历史回响与当代价值》,以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承建的浙江省文旅厅“浙里书院”平台、东阳市书院和石洞书院为例介绍了浙江省率先探索、先行先试传统书院复兴活化的情况,在此全文转发。
作者:徐继宏、周传人
中国的书院肇始于隋唐、发展于宋代、繁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培养人才、传承文脉的独特教育形式。士人(古时的读书人)围绕书院,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等多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可以说,千百年来,书院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文化思想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隋唐时期,书院最初专指士人的读书治学之所,后其服务范围逐渐从个人扩展至众人,开始进行传道授业的教学活动。文人墨客以及道士、僧人等相聚于此,游宴、教学、讲会、品诗、论文,研究著述、讨论时局,由此演变为公众文化活动的场所。随后,书院按照官方和民间两个系统发展起来,具备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初期形态。
宋代是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空前发达的时期。宋初,有责任感的士人自觉担当起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职责,书院渐渐兴盛于民间。“天下四大书院”的盛况,便是宋初书院影响之广、声势之大的体现。
南宋是书院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各地涌现出很多典型的书院,其中尤以岳麓书院、丽泽书院、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为代表,成为后世书院建设的榜样。
史料记载,最早提出“四大书院”概念的是南宋诗人范成大。乾道九年(1173年),他游历石鼓书院后撰写了见闻录,称“始,诸郡未命教时,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再后来,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理学名家吕祖谦又赋予“四大书院”更多的学术意义与文化象征。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职南康军,修复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吕祖谦所作《白鹿洞书院记》中称:“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面见宋孝宗,提出为白鹿洞书院赐书赐额,获得批准。从此,书院有了朝廷、地方官府以及民间力量的共同支持,迎来了南宋书院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理学家的大兴书院之举,最终在理宗、度宗时期(1225年至1274年)得以完成,程朱理学也由此获得了官方正统思想的地位。
元代书院亦呈现官学化趋势。当时,朝廷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比如,以严格的报批手续来控制书院的创建与兴办;委派山长,并将其纳入学官体制,一体铨选考核升转;拨置学田,设官管理钱粮,控制书院的经济命脉;书院生徒享有各级官学学生同样的权利、出路;各级官府直接创办书院,等等。官学化扩增了书院的数量,保护了书院财产,维持了教育秩序,助推了书院的发展。
明代书院数量远超此前的历代书院总和,同时,在明中后期,书院有了平民化、社团化、政治化的发展倾向,成为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活力的一个时期。明中期以后,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思想演化为科举之门的敲门砖,但其独尊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的学者从批判程朱理学入手,承担了重建理论、重振纲常、重系人心的工作。他们利用书院,将自己的思想理论迅速推广开来。
明代中后期,面向老百姓成为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大家都可以进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这是宋元时期所罕见的现象。与此同时,读书人或联讲会或结社为盟,形成很多社团组织,营造出了士风激荡、团体活跃的社会风气。
书院制度移植到朝鲜是明代书院的一大亮点,开启了中国书院走向海外的新篇章。至今,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一些欧美国家都创建过诸多书院,成为东方文明连通世界的平台。
清代,在官方和民间两股力量的作用下,书院发展更加繁荣,前后共创建、兴复书院5836所,基本普及城乡。雍正年间,清政府的书院政策从消极抑制转为积极支持,发布了创建省城书院的上谕。此后,各地总督、巡抚奉令动用公帑,或新建、或扩建、或改建,创建了20余所省会书院,使十八行省都有了各自的最高学府。民间则主要致力于乡村、家族书院的建设,承担着普及文化知识的基础教育任务。乾隆年间,清政府的书院政策不再动摇,寓控制于支持,将创建上下一统、制度完善、定性明确的官办书院教育体系作为主要目标。随着各府州县官方书院的建立,和原本已有的省会书院一道构成了相对完备的书院教育体系。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书院以新增1233所的超高速度发展,而且追随时代步伐,努力适应社会日益变化的文化教育需求,引入“新学”“西学”作为研究与教学的内容,开始了其由古代走向近代、现代的历程。
20世纪初,清朝改书院为学堂后,书院全面步入低谷。1901年,光绪皇帝发布书院改制上谕,全国书院成建制被改为各级各类学堂、学校。1905年,与其并行的科举制度也被废除;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先后颁布实施,书院作为一种制度被排斥于体制外。此后,随着全盘引进的学堂、学校制度弊端显现,胡适、蔡元培、梁漱溟、钱穆等开启了书院研究与书院复活运动……
时间走到现代,书院文化逐渐“回温”,书院更多地进入人们视野。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重建了一些老书院,探索发挥传统书院在文化教育和旅游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新书院也得以创建。据统计,目前全国书院数量多达7500多所,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的书院至少有3000所。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作为湖南大学二级学院,招收专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成为在现代大学体制内恢复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等文化功能的典范。1984年成立于北京的中国文化书院,是一个由北京大学教授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等发起,联合多家单位及海内外教授学者创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团体。此外,贵州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汕头大学等很多高校都进行了书院制管理的探索,相关高校还成立了高校书院联盟。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答复全国人大“关于开创中国特色的书院教育的建议”,强调发挥书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支持有关社会机构发挥方式灵活优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高校开展书院制育人试点,适时扩大改革受益面。鼓励恢复书院的教育功能。
传统书院的复兴活化、书院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民之所盼。在这方面,浙江省率先探索、先行先试。据统计,浙江现有南宋时期书院82所、元代书院58所、明代书院170所,全省各朝代古代书院累计655所,数量和质量均处于显著地位。在浙江东阳,书院不仅是古代文脉的建筑载体,也是东阳“教育之乡”美誉的源头所在。2022年,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规划的“浙里古代书院数智活化”应用,入选浙江省数字化改革试点项目。今年4月17日,由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承建的浙里书院上线运行,作为全国首个省域书院数字化平台,将有力推动浙江省传统书院的复兴活化。
修改于2024年08月31日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跳转公众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