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4】抬头看树见蓝天(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获奖作品)

作者:郭杭伟 (本文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获优秀传习作品奖)

昨天去顺义的一个村子取朋友送给石洞书院的五箱书。吃过午饭,大家去南边的小树林散步。碗口粗的小树高五六米,间隔两米,树冠彼此相连,林荫蔽日。林下草地星星点点缀着小花,微风习习,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晒在身上非常舒服。朋友一边走,一边介绍着自己学修的情况。正说着,我拿起手机抬头拍林荫中透出的天空。他对夫人说:你看杭伟,他看事情的角度就是跟人不一样的,在树林里别人可能就拍拍树木和花草。这句话提醒了我,最近一年来我好像特别喜欢抬头看树,偶尔在朋友圈发的九宫格多半是这个角度。这个习惯怎么来的?

村边的小树林

抬头应该是是长期伏案工作带来的习惯。毕业后一直与电脑为伴,往往一坐大半天。渐渐觉得颈椎不舒服,时间长了就得站起来走走,动一下脖子。2007年有医生提醒颈椎劳损,说这就是某块肌肉长期拉伸或者压缩导致的慢性劳损,缓解方法是改正姿势,定期起来走动,体育锻炼等等。那时拍片子显示颈椎前倾,前突曲度消失。我试过游泳、羽毛球、写米字、太极拳,但是一忙起来就中断了,要消除30多年生活方式造成的症状绝非易事。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我被迫转身。2018年12月去深圳出差,我在深圳湾红树林的草地上开始恢复易筋经的练习。从此每天最少练一次,常规是两组我至少做四组动作,再加做一两组‘靠墙天使’。一年半后的2020年7月,再去拍片子发现颈椎前倾消失了,诊断上写的是“颈椎曲度直,胸腰椎曲度可。诸椎体序列可。部分颈椎椎间隙狭窄,部分椎体边缘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硬化。”。2023年6月的片子则显示“颈胸腰骶尾椎曲度可,顺列尚可。椎间隙未见明显变窄,部分椎体缘及小关节可见骨质增生硬化。”朋友看我的姿态挺拔了,摸高比十年前还要高。休息的时候我会习惯性的抬头转动脖子,因为曲度有了很大改善,抬头写米字,让肌肉反向拉伸/压缩一下,对我是非常舒服的一个调身手段。

抬头看树见蓝天

再说看树,我可能从小就喜欢吧?绿色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希望:野草是一岁一枯荣,而树木是可与人同寿最常见的生命了。人们经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小学农忙时我在水塘边插下的柳枝,没人施肥更没人剪枝,30多年风吹雨打下来,长到了半米粗,发达的根系抓着泥土力撑塘埂不塌方。而我呢,把每次考试都看成人生成败的小学生,要为妻儿和单位同事遮风挡雨撑起一片天。30多年斗转星移,见树如见人,冷暖心自知。

抬头看树见蓝天,是生命的礼赞

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因此从世间任一事物看进去,都可以探寻到最根本的学问。其后300年,王阳明端坐格竹子以穷其理,非但格不出来还生了一场大病,终于放弃。后来他在宦海沉浮中悬崖撒手,得以成就惊世的阳明心学。其实不是朱熹说错了,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微观上明朝没有显微镜,没有参数可控的实验室,没有现代生物科技,观察不到全息的信息,所以王阳明看不到竹子微观世界里面的理。另一个原因是宏观上王阳明当时太年轻才18岁,距离他后来中进士还有十年之久。陆游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学说历事练心练的是自己的良知,其后才可以随来随照。少年王阳明没有人生阅历就不能深入理解朱熹在说什么,也就没办法参透天地之理。今人看树,从分解-还原的原子论出发,认为树木的幼年、成熟和衰亡是细胞的分裂、扩大和凋亡所形成。当然也可以用中国传统的整体论去体认:2020年春节后我经常一个人住在通州,得以每天在小中河边散步。一叶知秋,说的就是通过树叶能了解四季的变化,譬如岸边的桃树春天涨起嫩芽,再打开粉色的花朵,花瓣掉落后挂着的就是一个个小果,夏天小果长大,变红。到秋天叶子发黄,掉落,然后挂上冬天的白雪。其他柳树、杨树、桑树、核桃树、银杏和各种木本草本各有各的风采。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科学语义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草木竞争发展的江湖。走过这条路我就会留意观察每棵树的状态,是内敛的,还是朝气的;是喜悦的,还是受伤的,他们代表着树的生命力。

老树裂石。千钧发力非一时,老树生根裂顽石。莫非巉岩韧不足,亦或恒心能持之!

《圣经》中有个撒种的比喻:“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他挤住了,就不结实。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位置至关重要,但树的生命却不完全由位置决定。行道树的位置就很难说多好,其树冠对应的投影面至少一半被硬化,但有的树根能硬生生把水泥路面顶裂,树干就要粗壮一些,显出不羁的生命力。除了位置还有天灾人祸,譬如有的树被野火烧了,或者被顽皮孩子掏了一个洞,也能靠残余的树干顽强地生长,但是高度就上不去了,几个老枝发着嫩芽像极了龚自珍《病梅馆记》的盆景梅花。我观察到树木在移栽的时候会有木棍辅助固定,或者晒绳忘了解开,时间长了绳子会勒进树身,我会设法给它解开,松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看到树的痛苦,我总是尽力去解开

没有谁的剧本值得羡慕,我们只能把自己的剧本演好2005年在清华大学参加心理工作坊,能从来访者欣赏的动植物看出他的性格和心境,这是依据投射技术分析他人。16年后,我终于学会借树林反观自身,进行省察克制。诚则明,散步时往往解决问题的灵感就跳出来。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希言自然”。有时候我觉得河岸的这片小树林里有我短短人生所需要的全部智慧。休息时我习惯抬头,又喜欢看树,很自然地我就经常抬头看树。树木克服地心引力尽可能地向上向外扩展获得阳光,毫无疑问树冠是生命力的外显。同时也需要向下扎根获得水和养分,地下根系不可见,但是搞园林的朋友告诉我可以从树冠来推导其根系的范围。所以树冠就可以代表树的内在生命状态,同时体现着竞争、水土、天气和季节等全部外部环境信息。宋代杨万里说:谁作春山新幛子,尖峰为笔天为纸。抬头看树的好处之一是有蓝天做背景。常人高不到两米,树可达数十米,蓝天则是广袤无限、深邃壮丽而且变化多端。《传习录》中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眧眧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跟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抬头看树,虽然有枝枝叶叶的遮蔽,也还是昭昭之天,广阔无际的蓝天背景引导我跳出一城一地的细节,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抬头看树,在调身中可以观察树冠的细节从而体悟自身工作生活的应对,蓝天背景又能随时扩我胸怀。抬头看树见蓝天,让我初步体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为学之道。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

①朱熹,《朱子语类》:“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圣人所以‘穷理尽性而至於命’,凡世间所有之物,莫不穷极其理,所以处置得物物各得其所,无一事一物不得其宜。除是无此物,方无此理;既有此物,圣人无有不尽其理者。所谓‘惟至诚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者也。

②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老子,《道德经》: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④王阳明,《传习录》: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⑤王阳明,《传习录》: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真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眧眧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跟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⑥宋代杨万里《雨中春山》

谁作春山新幛子,尖峰为笔天为纸。
近看点缀八九山,山外远山三万里。
纸痕惨淡远山昏,上有长松青到云。
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笔轻轻盖。
须臾粉淡松复青,至竟远山描不成。

石洞云书院-连接优秀师资和终身学习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跳转公众号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