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原刊发于2025年9月10日《东阳日报》,感谢华柯先生对石洞书院的关注和支持,也期待全国各地关心朱子和书院的各界人士支持石洞书院的复兴活化。
南宋时期,东阳石洞书院因朱熹等名贤讲学而闻名。今年是朱熹(1130—1200)诞辰895周年,去世825周年。旧时,每逢九月望日(月圆之日),石洞书院都要挂上朱熹画像,并举行祭祀仪式。同日也祭祀书院创办人郭德谊(郭钦止),既望(望日的后一天)祭祀叶忠定公(叶适),十七日祭祀文达公(明末重修石洞书院的郭文达)。那么,朱熹到过东阳几次?在石洞书院讲学又有几次?朱熹的摩崖石刻是哪一年留下的?朱熹还在东阳留下了哪些事物?

世界朱氏联合会认定的朱熹自画像
道光《东阳县志》(简称“道光志”)记载:“朱熹,字符晦,新安人。绍兴末年初至东阳,与吕东莱会讲,因寓长衢。乾道间,复至东阳。淳熙十一年,访陈同父于永康,复至东阳访吕定夫,为郭德谊作志铭。庆元四年,又以时禁避居石洞,改定《大学章句》,诚意章集注尤多删正。康熙初,草本尚存歌山郭家。又有答郭希吕五帖。今石洞摩崖、紫阳花遗种,犹得见之。”由此可知,朱熹曾四度到访东阳。针对这四次东阳之行,今一一辨析之。
1.朱吕联席论学道
清代乡贤楼上层云:“徽国文公(朱熹)以绍兴十七年(1147)登进士第,随访吕公于武义之明招山,遂抵东阳,寓长衢郭氏。”吕公即吕祖谦,出生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当时年仅10岁。朱熹何以有访吕祖谦之举?据朱熹记载,他与吕祖谦首次见面是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当时,朱熹在福州公干,拜访了时任福州提刑司干、吕祖谦的父亲吕大器。朱熹之父朱松与吕大器是老朋友,吕大器热情款待了来访的朱熹,“熹自泉、福间得侍郎中丈教诲,蒙以契旧之故,爱予甚厚。”同时,朱熹结识了年仅18岁的吕祖谦。
据道光志所载,朱熹于绍兴末年“初至东阳,与吕东莱会讲,因寓长衢”。而史料记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吴芾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出任婺州知州,他的次子吴洪在东阳城南的友成书院读书,为东莱吕祖谦之高足。吴芾在南街恺悌坊(距县署20余米)附近购置了房产,供吴洪居住。后来,吴洪又住到了友成书院附近的南岑。绍兴末年(1162),吕祖谦应在友成书院教书,而这段时间并无朱熹到东阳之记载。

舒璘的《答朱晦庵》
朱熹首次到东阳可能是隆兴元年(1163)。此年十一月,朱熹与张栻(理学家)在临安初次会面;十二月十二日,朱熹自临安返乡,经东阳时与吕祖谦会晤。其时,吕祖谦可能还在石洞等书院讲学。《宋元学案·说斋学案·吴主簿传》云:“郭氏有西园、南湖、石洞三书院,招延吕成公、薛象先之徒教授子弟。”故朱熹首次到东阳的时间应该是隆兴元年。《宋元学案》提到广平定川学派的舒璘时记载:“朱子与吕成公讲学于婺,徒步往从之。乾道进士。”此后,舒璘在《答朱晦庵》信中提到“去冬,抠衣进谒,始获道德之容”。舒璘是乾道八年(1172)的进士,其来婺州向朱吕两人求学应该在隆兴年间,朱熹与吕祖谦讲学的地方就在石洞书院。
2.张冠吕戴不可征

朱熹诗作《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
康熙《新修东阳县志》(简称“康熙志”)载:“乾道间,(朱熹)复至东阳,访吕敬夫,有酬赠并留别诗:‘我行二千里,访友南山阴。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辞家重秋旦,税驾九月初。问此为何时,严冬岁云徂。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泥行复几程,今夕宿丽州……’”“丽州”是永康的别称,康熙《永康县志》也有“先生于乾道年间,再至东阳访吕敬夫,有留别诗,中有‘泥行复几程,今夕宿丽州’”的记载。不过,此诗又载于《濂洛风雅》,是朱熹赠张敬夫(张栻)的诗。乾道三年(1167)秋,朱熹赴潭州访张栻,写下题为《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的诗,与康熙志所载诗句相差无几,从其中一句“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可知,“丽州”实为“槠洲”之误,“吕敬夫”当属张冠吕戴耳。况且,当时东阳吕氏中并无吕敬夫其人,故乾道间朱熹到东阳及永康一事很可能并不存在。
3.淳熙两度开绛帐
淳熙八年(1181)十月,朱熹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巡查浙东州县的灾情,劝喻富户赈灾。当年“秋七月奏蝗虫伤稼”,再加上婺州前一年发生过旱灾,灾情日益严峻。“婺州东阳县进士贾大圭献米二千石”(《乞推赏献助人状》),朱熹上疏为贾大圭请赏。据宗谱记载:“贾大圭(1155-1218),字元锡,淳熙八年(1181)请浙漕举(进士),会本路仓使朱熹,被命讲究荒政,夙有师生之分,以进士名闻于朝,十二月蒙恩授和州文学。”可见,当时朱熹到过东阳兰隰,与贾大圭有过会面,劝其捐米救荒。淳熙九年(1182)正月,朱熹巡视衢州、婺州等地,与陈亮第一次相见,并约陈傅良一同前往武义明招寺祭拜前一年去世的吕祖谦。朱熹有书信记其事:“数日山闲从游甚乐,分袂不胜惆然,君举(陈傅良)已到未?熹来日上剡溪,然不能久留,只一两日便归。”朱熹与陈亮在明招寺会面数日后,归到嵊县,必经东阳,近路即自石洞经过。淳熙九年末,朱熹因唐仲友事离任返闽。康熙志称“淳熙十一年(1184),访陈同父于永康,复至东阳访吕定夫,为郭德谊作志铭。”而淳熙十一年,朱熹主要在武夷山教学,到东阳之事无考。

朱熹摩崖题刻“石洞之门”
朱熹到石洞书院讲学,在东阳一些文献上也有记载。《岙里黄氏宗谱》载,岙里村人黄从(1146—1224),字向之,“幼嗜读书,尝不远千里从游紫阳先生(朱熹)于江右(江西)白鹿洞,归而接之于石洞书院者又二焉,爰是道益明。四方云从者毋虑数百人,尝就凤凰山麓,构雪堂书院及不老亭等景,以为藏修游息之所。”黄从曾追随朱熹到白鹿洞书院,又在石洞书院听朱熹讲学。
朱熹晚年时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集为一编,刊刻于婺州,是为《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于此。当时,石洞书院和高塘书院都有书坊,杭州亦有郭宅书坊,《四书集注》可能就在郭宅石洞书院首刊。这或许也是朱熹《大学》《中庸》集注的稿本留在郭宅的原因。
《石洞贻芳集》记载:“宋淳熙戊申(1188)岁,夫子遭伪学之谤,逃荒兹地,不敢懈怠。仿羑里演《易》意,集注《大学》《中庸》二书。既成,脱稿存于书院,先隐君德谊公珍藏之。”集注草本要拿去排版印刷,怎会无故留在石洞书院?由此推测,朱熹的《四书集注》极有可能就是在石洞书院排版、雕版、校勘、印行、出版的。
4.遯居石洞注学庸
朱熹第四次到东阳,见于康熙《永康县志》所载:“庆元四年,又以时禁避居石洞,定大学章句,草本存歌山郭家。”万历《金华府志》述及叶适时也提到:“东阳郭钦止尝延主石洞书院讲学,远近之士多从之。有书院等记。其时朱熹、吕祖谦、陈亮尝访之。”康熙《新修东阳县志》提到,叶适主石洞书院,“前后凡二十年,远近之士多从之游”。绍兴末年(1162)或隆兴初年(1163)时,叶适曾在石洞书院向吕祖谦求学,后随吕祖谦回到明招山,学成后又到石洞讲学。庆元四年(1198),朱熹、楼钥、叶适曾一同在石洞书院讲学著述。
先是叶适到石洞书院。庆元三年(1197),叶适为御史胡纮所劾,差知衢州,叶适推辞,由镇江归永嘉,途中经石洞书院,任书院“山长”。叶适有《石洞书院》记其在书院情景:“好泉好石入君庐,雾锁云封未敢居。若挹风光当豪馔,岂同经史作寒菹。庭中蓍老易无过,畹内兰滋诗有余。只此尽知贤圣乐,世间青紫亦空虚。”当时形势,经史贬值如腌菜,功名利禄不过虚幻一场,辞官归来的叶适反而在石洞书院真正体会到圣贤之乐。
楼钥到访石洞书院也多有记载,且多与朱熹相关。庆元元年(1195),楼钥“提举太平兴国宫,申命牧婺”,其知婺州军行县东阳时,为郭氏高塘书院藏书阁题匾“东阁”。不过,楼钥不久便遭罢免,归家赋闲。朱熹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近日楼大防又已行遣,一时流辈芟夷略尽,其势必从头别寻题目,整顿一番”,表达了对楼钥的担忧。楼钥也写信给朱熹:“蒙齿及贱姓名,固已惭惕感著之不暇。”庆元四年(1198),赋闲在家的楼钥因寻根访祖,携长子楼淳到东阳,与朱熹结伴而行,行至凤凰山清明寺,楼淳赋诗道:“四方多云扰,此地独清明。神州何处是,有泪落新亭。”后来,楼钥就命楼淳在凤凰山下安家,归宗东阳。
朱熹与楼钥同至三元徐载叔之东庄书院,为其四勿斋、九思斋题诗。朱熹的《九思斋》云:“君子名斋示九思,晨昏三省作箴规。服膺此道能无失,仪法堪为百世师。”楼钥的《东庄公四勿斋》云:“固知言行是枢机,机发原来在隐微。解使理还私欲净,圣贤事业遂同归。”

朱熹在石洞书院期间改定《大学章句》
朱熹晚年更专于著述,庆元四年(1198)隐居石洞书院期间,再次改定《大学章句》,尤其对《诚意章》的集注多加删正。
毋庸置疑,朱熹的东阳之行以及在石洞书院的讲学和教化,是东阳教育文化基因的重要链接,对东阳教育之乡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助力。

联系石洞书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跳转公众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