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五届东阳人发展大会召开,郭院长出席并获聘广厦大学客座教授

贤聚三乡汇合力,歌画未来谱新篇。2025年10月1日,以“贤聚三乡 歌画未来”为主题的2025第五届东阳人发展大会在广厦大学木雕小镇校区开幕,40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科教、工商、金融等各界东阳籍知名人士相聚一堂,共叙桑梓情谊,共襄家乡发展。

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豪,东阳市委书记黄胜可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任魁主持,朱志杰、方宪文、潘国东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参加。石洞书院院长、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心学研究所所长郭杭伟受邀出席并被聘为广厦大学客座教授。

陈豪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东阳自古便有“婺之望县”的美誉,厚重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基因,孕育了一代代崇文重教、精工善艺、务实图强、勇闯天下的东阳人。从建筑铁军驰骋神州到影视发展引领全国,从商界精英叱咤风云到学界泰斗深耕科研,东阳人用实干与创新让东阳骄傲的名片闪耀四海,让“三乡一城”的招牌享誉全国。当前,金华正坚定扛起“根据实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再创辉煌”的时代使命,锚定攻坚“港”“廊”“链”主战场,开启续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新征程。诚挚期盼大家常回故乡走走看看,把思乡之情化作回乡之情、助乡之力,投资创业、研发创新,共同走出创新发展的康庄大道。希望大家当好赋能家乡的伯乐,把更多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来,为赶超发展注入更多智力源泉;当好建言家乡的诤友,为金华改革发展建良言、献良策、出实招;当好推介家乡的大使,用心讲好东阳和金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东阳、关注金华

黄胜可代表市四套班子和109万家乡人民对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歌山画水,最东阳。”他说,东阳有最为秀美的风光、最为厚重的历史、最为璀璨的人文,一曲“文脉弦歌”千年不辍,一幅“百工画卷”古今相接,一部“创业诗篇”代代流传。面向未来,“崇文重教、精工善艺、大气包容、创新图强”的人文精神依然是最宝贵的力量源泉,引领广大东阳儿女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创造新的辉煌、书写新的荣光。

黄胜可在致辞中重点强调了石洞书院为首的东阳书院

“情系三乡,爱东阳。”黄胜可现场分享了“东阳光与东阳的一次相互赋能”“科学家与科技城的一场双向奔赴”“东阳人与东阳城的一张美好蓝图”“老乡与故乡的一条共富之路”四个故事。他说,广大在外东阳籍企业家反哺家乡,或牵线搭桥、或投资参与,许多本地企业都把最好的项目留在家乡,为东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院士专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在东阳产业化,给予家乡教育科技发展大力支持。内外东阳人积极发挥优势,助推交通、城建等项目建设,汇聚起了共建东阳城的强大合力。在外东阳人带着项目、资源回乡创业,捐资助学、送医回乡,以实际行动助力家乡共同富裕。

“共筑未来,新东阳。”黄胜可说,东阳将聚焦省委“132”总体部署和金华市委“港”“廊”“链”主战场部署,聚力在产业升级、改革开放、共富先行、传承创新上突破突围,打造更具经济实力、更具发展潜力、更具幸福活力、更具人文魅力的新东阳。希望大家深怀家国担当,秉承东阳人文精神,厚植桑梓情怀,讲好东阳故事,积极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建言献策,把更多项目、人才、资源引回家乡、留给家乡,共创更加灿烂的美好明天。

主旨大会上,厉志海、应旦阳、徐浩新、楼剑锋结合工作实际或研究领域作了发言,为家乡发展分享经验成果。现场对高铁新城、联运枢纽港、跨境数智云港、低空经济产业园、科技孵化创新产业园、甬金衢上高速东阳段项目等平台项目作了推介。芯玑半导体芯片设计封测及模组制造项目、东阳光集团液冷组件项目、花园金波智能传感器建设项目等1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168亿元,涉及高端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影视等多个重点领域。

10月1日下午的“固本·提质·跃升:校产城一体争创全国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活动中,100多名东阳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东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志杰,市委常委倪红钢,副市长徐健,市政协副主席徐巧英等市领导;来自教育界、产业界嘉宾;以及浙江广厦大学领导出席会议。

朱志杰指出当前东阳正处在加快建设新时代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在服务县域发展中承担着基础性支撑的重要角色。他充分肯定浙江广厦大学作为浙江省首所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成效,特别是学校举办者变更后,在占地面积、师资水平、在校生规模等关键办学指标上实现显著提升。随着木雕小镇校区的建成投用,学校形成“一校两区”发展新格局,为创建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奠定坚实基础。他强调,东阳籍乡贤是推动家乡发展的重要力量,诚挚邀请各位嘉宾为浙江广厦大学建设和东阳发展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东阳市副市长徐健为新聘客座教授颁发聘书

在随后举行“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本科教育”专场研讨会中,浙江广厦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王兴,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林春蕾,信息学院院长潘瑞芳等领导与嘉宾共同探讨推动学校争创全国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石洞书院院长、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院长助理郭杭伟谈到:高铁的开通带来了交通便利,也带来了大城市对产业人才的虹吸,东阳应当大力发展在本地有根的产业,包括木雕、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也包括书院文化产业。刚才朱志杰主任指出东阳建设新时代强市名城需要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依据第一性原理,广厦大学的目标是以人才和智力促进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因此围绕前述产业做前瞻性布局,就可以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解决“师资引进,研究成果,教职工稳定”这些难题。石洞书院/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从2017年开始,通过8年4个月的努力连续迈上了三个台阶(上线“浙里书院”成为全国首个省域书院数字化平台,在数智书院领域取得全国领先;撰写2025年全国政协提案推动书院活化发展在中国文化报上刊登;主办首届书院文化发展论坛,来自全国24个省份的122位书院专家参加),在全国范围探索书院文化发展并进行了初步理论总结。在浙江省文旅厅直接指导下,持续推进全国首个书院行业协会浙江书院文化创新促进会的筹备。郭院长表示愿意与广厦大学合作,从人才、资金、模式和平台四个方面推进传统书院复兴活化和新型书院发展,助力建设文化强国。

石洞书院副院长徐小群全程参与2025第五届东阳人发展大会。

石洞书院教育群落完整介绍

石洞书院始建于公元1148年,由汾阳王郭子仪第十七世孙郭钦止创建于浙江东阳,曾汇聚朱熹、吕祖谦、叶适、魏了翁、陈亮、陆游等理学大家讲学论道,是濂洛之学、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等学术流派交融荟萃之地,是南宋的学术枢纽和思想熔炉。书院秉持”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开创了不以科举为目的的实学教育传统,被朱熹誉为”霍然其变豪杰之窟,焕乎其辟礼仪之场”。其后六十年内,三代族人又创办西园、南湖、高塘、青溪、籯经、洛阳共7座书院,分别侧重研究、学界交流、蒙学、藏书等,形成石洞书院教育群落,宋后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六次重修,规模和延续时间空前,培养了大批学子。

2017年,石洞书院开启复兴之路,将厚重文脉与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实践深度融合,以”鉴古开新、中外会通、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为宗旨,构建人文、社会、自然与技术的跨学科融合体系。通过”产品兵法”、”产业心学”、”功夫哲学”等创新学术路线,致力于培养既懂得科技又精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新时代下,石洞书院联合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取得多项突破: 2021年4月,“东阳市石洞书院”正式注册,是金华市传统书院复兴活化的首个民办非企;2022年12月,入选金华市十大历史书院,参评书院中唯一恢复教育功能;2023年10月,成功举办浙江省人社厅电子信息产品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高研班,首个文化力提升科技人才的省级项目;2024年4月,浙江省文旅厅“浙里书院”上线,建成全国首个省域书院数字化平台;2025年1月,与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书院)签约共建产学研平台,成为首个与高校书院深度合作的社会书院;2025年3月,合作撰写书院文化发展的全国政协提案;2025年8月,联合主办首届书院文化发展论坛来自24个省份的122位山长专家参与。被《浙江日报》誉为”古韵书院变身现代社会大学堂“。

目前,书院重点开展”文化力提升产业人才”的中国产品经理人培训,共建企业书院。同时创新提出“数智书院”、“书院服务链”和“文化需求链”等理念,牵头筹办浙江书院文化创新促进会和浙江书院文化创新研究院,推己及人从人才、资金、模式和平台四个方面矢志”复兴中华书院,探索致圣之路”,推进传统书院复兴活化和新型书院发展。千年书院,弦歌再续!

联系石洞书院

往期精选

【2025.10.17】11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论坛 合作书院邀请

【2025.10.16】首届中国产品经理人大会暨浙江省人社厅产品与创新高研班10月27日|杭州第二次通知

【2025.08.14】推动传统书院活化和新型书院发展,石洞书院成功承办首届书院文化发展论坛

【2025.06.25】东阳日报:芯心相映书院复兴路—访西安交通大学郭杭伟

【2025.03.11】文旅部: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教授提案激活书院文化基因

【2024.12.06】浙江日报:古韵书院如何“活”在当下,复兴成长?

【2024.04.19】浙江书院数字化平台-浙里书院上线

【2023.10.10】第四届世界东阳人大会期间,郭院长应邀做《复兴中华书院探索致圣之路——以石洞书院为例》主旨报告

【2022.12.16】喜报! 石洞书院入选金华十大历史书院

【2022.03.19】东阳日报:石洞书院教育群落背后的教育基建“狂魔”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跳转公众号阅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