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刊发于2025年6月25日东阳日报,感谢胡江荣书记和吴旭华首席。
芯心相映的书院复兴路——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郭杭伟
通讯员胡江荣

前段时间,应供职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同乡郭杭伟教授之邀,前往他北京的芯片研发实验室做客。踏入其中,只见服务器、仪表、机台屏幕荧光闪烁,众多专家和工程师正专注于芯片的设计、验证与应用开发。
该团队拥有二十余年通信芯片和系统研发及量产经验,主导设计的芯片销量累计已超10亿片。近年来,团队在手机直连卫星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球首款支持直连卫星通话大众智能手机的主要芯片供应商(天通首发);全球首款支持直连低轨卫星通信首发的大众智能手机的主要芯片供应商。即将发布的首款支持直连海外卫星通信手机的主要芯片供应商;首款支持数据业务手机的芯片供应商。团队还提供汽车直连卫星、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解决方案,并正在研发宽带卫星互联网解决方案。这些成果助力了华为等中国手机在高端市场提升竞争力,为中国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产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耕集成电路领域30年的郭杭伟,不仅是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军者,还投身于中华书院文化复兴,走出了一条“科技为体、文化为魂”,芯心相映的创新之路。
专注芯片的产业思想者
郭杭伟1975年出生在东阳市湖溪镇郭宅二村,1989年考入东阳中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90年9月,他通过西安交通大学组织的层层复试,被录取为少年班学生,成为浙江省历史上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第一人。1995年,郭杭伟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投身集成电路设计领域。
当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尚处于“沉寂”阶段。郭杭伟进入珠海的一家国际知名芯片公司,从基层工程师做起,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逐步成长为兼具技术与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他负责的产品涵盖消费电子(游戏机、GPS、寻呼机、电子辞典、电能表)、电脑周边(声卡)、手机(协处理器、应用处理器、基带、电源管理、射频通信)、物联网(低功耗蓝牙、Wi-Fi、新一代天地一体全连接网络6G)等四代集成电路主流应用领域,负责的芯片每年销量过亿片,且已有10项中美发明专利获得专利局授权。其间,他完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业并取得学位。
2008年,郭杭伟成为中国第一代集成电路产品经理,开始从更高维度思考技术产品化路径和产业竞争规律。他把培养产品经理作为重要工作,于2017年4月在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推出《产品经理及其成长之路》课程,系统构建硬科技产品经理培养体系,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该课程被纳入“工业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培训项目”,为中国芯片产业输送了大量关键人才。2021年,他进一步推出《产品经理人》证书及成长计划,将产品经理培养标准化、制度化,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闭环。
随着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郭杭伟通过剖析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律和竞争格局,于2020年推出《从集成电路看中美科技冲突》系列讲座,从技术、产业、经济、政治等多个维度解读产业发展规律和博弈本质,指出美国凭借科技霸权干预中国产业升级,企图将中国锁死在产业链低端,并前瞻性地提出“文化冲突是科技竞争底层逻辑”的观点。国网东阳市供电公司、金华市委党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市委党校、北京市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方工业大学、金华市经信局等单位先后邀请他授课。
作为产业实践者,郭杭伟强调科技创新与文化根基的辩证关系。他批评西方管理学将人视为人力资源的短期绩效理念,主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良知良能”思想,将科技产业作为从业者修身齐家治国的实践场域。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讲座中提出,随着职业发展,人文素养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阳明心学可有效补足理工科教育短板。这一观点在工程教育界引发广泛共鸣,并已在教育部新工科建设中逐渐落实。
复兴书院的古脉传薪者
2017年,郭杭伟的人生轨迹发生重要转折,他将重心转向了南宋石洞书院的复兴。
石洞书院始建于公元1148年,由汾阳王郭子仪十七世孙郭钦止创建于郭宅,作为浙东学派发源地,曾汇聚朱熹、吕祖谦、叶适、陈亮、陈傅良、魏了翁等理学大家,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转变的契机颇具传奇色彩:2017年6月,郭杭伟的恩师郭望嵩离世,此时正值东阳实施“治危拆违”行动,郭望嵩的祖宅面临拆除,而这里也曾是他为郭杭伟所在班级开办暑期免费补习的教室。文化传承的危机促使他发起“长衢文化复兴”行动。从一个5人微信群起步,他带领团队征集乡村保护资料,最终在浙江省传统村落评选截止前,率领13人团队完成申报工作,使郭宅先后获批省级、国家级传统村落。
对于石洞书院的复兴,郭杭伟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古迹修复,而是创新性提出打造“无边界书院”理念,打破书院传统围墙限制,将书院作为文化IP,以“鉴古开新、中外会通、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为宗旨,构建起人文、社会、自然与技术融合的跨学科终身学习平台。2022年,石洞书院入选“金华十大历史书院”,成为唯一恢复教育功能的参评书院。
作为院长,郭杭伟积极探索书院复兴活化之路,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他在北方工业大学首次提出“产业心学”概念,强调在现代产业中践行心学来提升定力。随后,他推出课程《芯心相映——从集成电路到产业心学》,阐释阳明心学在产业领域的应用价值,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获得广泛认可,不仅斩获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优秀传习作品奖”,还在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阳明心学大会、中国书院学会年会、全国书院高峰论坛、2023浙学大会暨金华学派高端学术论坛、现代书院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平台分享经验,将书院复兴融入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大局之中。
“产业心学”是郭杭伟跨界探索的核心理论成果,它是阳明心学在现代产业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精神指引。他认为,科技从业者可从阳明心学中汲取三大智慧:立大志融入国家科技战略,在实践中磨练职业素养,以知行合一提升工作能力。这一理论源于其二十余年的产业实践。他深知集成电路在百年变局中的关键地位,单纯依靠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努力难以实现产业突破,必须通过技术加资本的双轮驱动,还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引,构建契合中国文化的产业体系。面对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的困惑,他以阳明心学“精一功夫”启发他们找准方向,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实践品格。同时,他反思西方管理的局限,倡导以人为本、和合共生的系统平衡产业观,以缓解科技行业的内卷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年,郭杭伟将“产业心学”应用于高端人才培养,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联合石洞书院,举办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这一全国首创的“文化力提升产业人才”项目,将产业心学实修融入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实现了文化资源与产业需求的创新对接,获得了国际儒联领导的高度评价。他还通过中国文化书院四十周年研讨会、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等平台传播“产业心学”理论,不断扩大影响力。

书院数字化的文化创新
在数字化革命惊涛拍岸的当下,书院文化复兴还有哪些有效途径?围绕这一课题,郭杭伟发挥自身科技专长,提出“数智书院”理念,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数字化转型。2024年,由他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浙里书院”平台上线。作为全国首个省域书院数字化平台,“浙里书院”整合了浙江书院资源,提供在线课程、学术交流等功能,打破了物理空间限制,提升了文化传播效率,有力推动了浙江省乃至全国传统书院的复兴活化。
郭杭伟深入分析传统书院发展的困境,指出人才、文化内容、资金与商业模式是书院复兴的主要瓶颈,而数智书院模式能够平衡文化属性与运营需求。在萧山钱江世纪城管委会主办、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承办的“钱潮·智汇”路演中,他提出构建全国书院数字化平台的构想,强调基于文化需求链重构书院功能,实现与受众的精准对接,书院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场所。
2025年,郭杭伟推动石洞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书院(学院)签约共建产学研平台,开创了社会书院与高校书院协同创新的先河。双方在科技+文化项目、人才培养、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将产业心学引入高校教育,实现了资源的双向流动。他还推广石洞书院“一原址多分院”连锁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为全国书院复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郭杭伟还与政协委员合作撰写了《推动传统书院复兴活化和新型书院发展,助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提案,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重视。眼下,他正在牵头筹备浙江书院文化创新促进会,举办书院文化发展论坛推动跨区域学术交流,促进书院复兴经验共享。(本文刊发于2025年6月25日东阳日报,作者胡江荣)
作者胡江荣:
浙江东阳人,高级经济师,光荣浙商导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