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中心

书院游学,六年等一回
-2025年3月30日志愿者中心踏春论心活动后记
郭杭伟
石洞书院的志愿者工作始于2017年6月的微信群《长衢文化复兴》,几个乡贤和村民成功申请省级传统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随后因地制宜、随才成就,开发传统书院的时代新内涵。2022年8月正式组建志愿者中心;2023年提出了“复兴中华书院探索致圣之路”的“基金+志愿者”模式,可以说石洞书院复兴的每一次进步都有志愿者中心的贡献。志愿者中心的日常沟通除了参与石洞传习会,约定两个月开一次成员会议,实际上受人财物限制,2023年11月开始只限于线上,总不能尽兴。3月19日北京地区书院发展研讨会时与会专家希望多一些线下活动,我就想这个春天或许可以尝试登山的形式。于是邀请了两个领队开始讨论,很快完成本次书院游学的策划并开始接龙。
资讯过剩的时代,活动也过剩。报名的人太少不好,过多也会给组织者增加负担。有朋友报名后因为时间冲突临时不能来,也有直到前一天下午才压哨报名。然而本次踏春论心效果非常好,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我做了一个简单复盘。
- 中心自身的组织文化始终是核心。志愿者中心是有个有机整体,有自己的目标。游学助我,解决成员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疑问,抓手是提升成员认知和心力。凉亭论学中程洪斌分享:如果自己一个人过来他可能半路就回去了,而团队活动中不知不觉就能登顶。对比王阳明师徒登山①,我想正是“心怀远方只登一步”的事业原则,帮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取得确定感,才能有所成就。
- 领队心地澄明,执行力强。吴宗霖是大学生士兵,人民大学硕士毕业,善用时代工具,半小时编出了活动方案。在现场组织上有全局观,考虑周全。
- 活动难度适中。提前10天发布,给参与者留出了足够的考虑时间;
- 持续招募志愿者,与同频者同行,共同成就;
石洞书院/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已经链接了32个省份以及香港、台湾和海外的书院,建设了109个家族文化书院,正在启动建设企业书院。多位志愿者中心成员担任了群管参与书院的创建,所以中心活动自然也是各书院核心发起人的活动,也是 “走入石洞书院,复兴中华书院”的具体举措。所以我想志愿者中心沿着《大学》的阶梯继续开展活动:“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不急,不停。

回顾上一次游学活动还是2019年9月7日,其时我们对阳明心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和书院复兴的理解还很初级,真的是六年等一回。引用一首朱熹的诗,希望我们在为大众服务中提升心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①丙戌春莫,师同诸友登香炉峯,各尽足力所至,惟师与董萝石、王正之、王惟中数人至顶。时师命诸友歌诗,众皆喘息不定,萝石仅歌一句,惟中歌一章,师复自歌,婉如平时。萝石问故。师曰:我登山不论几许高,只登一步。诸君何如?惟中曰:弟子辈足到山麓时,意已在山顶上了。师曰:病是如此。(《稽山承语》)
登阶见心:从登山到修行的一念之间
— 宗霖
一、山径上的古今叠影
暮春的狼坡石阶被晨露浸润得发亮,五六人的登山小队像串移动的念珠,在青松掩映的山径上起伏。背包里装着矿泉水和能量棒的现代登山者,与五百年前布衣芒鞋的阳明师徒,竟在喘息声中达成了某种穿越时空的共鸣。当熙涛老师和谭老师优先达到狼坡顶,在群里发来消息之后,其他几位成员此起彼伏的深呼吸突然变得清晰可辨——这让我想起《稽山承语》中那个意味深长的春日,王阳明与弟子们在香炉峰顶的对话。当年董萝石累得只能吟半句诗,王惟中勉强成章,唯有阳明从容自若,这份差别不在体力强弱,而在心念流转的功夫。
现代登山靴踩过青苔斑驳的石阶时,手机计步器的数字在持续跳动。我们比古人多了轻量化装备与能量补充剂,却似乎少了那份”只登一步”的定力。山腰处几位驻足喘息的同伴,正对着智能手表上的海拔数据皱眉——这场景恰似阳明弟子在山麓便”意已在山顶”的焦虑投射。当海拔成为量化征服的标尺,石阶沦为通往成就的刻度,我们便在数字的追逐中模糊了松风过耳的清响。
二、香炉峰顶的修行密码
五百年前的香炉峰顶,师徒问答间已道破修行真谛。当王惟中坦言”意已在山顶”时,道出了多数人焦虑的生存状态:我们总在追逐目标时,把当下踏成通往未来的跳板。而阳明先生”只登一步”的智慧,恰如禅宗”吃茶去”的公案,将修行具象为每个呼吸间的专注。这种”脚下即道场”的体悟,在今日中医诊室里同样清晰可见——当实习医师盯着”名医”的虚名时,常会错失患者眼底的病症细节;而当专注望闻问切的每个瞬间,反而能在脉象的浮沉中触摸医道真谛。
记得初学把脉时,导师曾让我闭目感受自己的脉搏。当指尖逐渐分辨出浮、中、沉三层脉象,忽然懂得阳明”心即理”的深意:诊疗台上没有《黄帝内经》的抽象理论,只有此刻指腹下的气血涌动。就像登山时不必计算剩余石阶,医者亦须放下”辨证论治”的概念执着,让知识在具体病案中自然显影。某次诊治月经不调的少女,正是抛开”肝郁脾虚”的常规思路,从其指甲上月牙的微妙变化中,发现了肾阳不足的真相。
三、洗萝卜的修行隐喻
山风掠过揽翠台的山桃林时,忽然懂得修行如洗萝卜的禅喻。宋代高僧法演曾见弟子佛果在院中洗萝卜,水流过指缝时萝卜渐露本白,遂悟”日日是好日”的真谛。这让我想起每日晨课抄写《伤寒论》的时光,墨迹在宣纸上晕染的过程,恰似浊水反复涤荡芜杂心念。三年间两千多个晨昏的更迭,让我逐渐明白:所谓成就,不过是无数个”当下一步”叠加成的山径。
在义诊中接待过一位失眠的退休教师,她总焦虑于”要调理到年轻时状态”。当我建议她每日记录三件舒心小事:或许是晨光里舒展的茶芽,或许是药壶中翻滚的当归香气。三个月后复诊,她带着厚厚的手账本欣喜地说:”原来安眠不在药剂轻重,而在学会欣赏当归在沸水中舒展的模样。”这何尝不是阳明心学的现代回响?当我们停止追逐”山顶”的完美健康状态,反而能在每个呼吸间触摸生命的韵律。
四、石阶尽处的光明境
登顶狼坡时,云海正在群峰间吞吐日光。望着来时路上星星点点的登山者,忽然明白修行与登山都遵循着相似的悖论:当我们的目光从遥不可及的山顶收回,让心念栖息在此刻的山桃花与脉枕之上,那些曾被焦虑模糊的风景,自会在专注的凝视中显影成生命的实相。就像三年中医路上,最珍贵的不是背下的八百首方剂,而是某次为老农把脉时,从他龟裂的掌纹里读懂的”劳倦伤脾”;不是在学术会议上的侃侃而谈,而是在药房抓药时,突然参透”君臣佐使”竟是流动的能量交响。
下山时特意选了条台阶比较少的路,方便儿子骑着滑板车下来,滑板车的刹片在后脚跟的猛踩下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刹车片上面的塑料因为摩擦生热,温度太高而被融化。儿子虽然有点心疼这陪他多年的滑板车,可眼前的美景,并没有让他过于悲伤,而是很快有融入这山花烂漫的世界。这让我想起禅宗所谓的”本地风光”——修行不在名山古刹,而在归家途中瞥见的野花;医道不在典籍秘方,而在患者眉心舒展的瞬间。当夕阳把狼坡染成金红色,背包里的矿泉水瓶叮咚作响,忽然听见阳明先生穿越时空的叮嘱:此心光明处,步步生莲花。

宗霖给每人送了一个香包,寓意平安
心与自然的对话
谭务凤
第一次来北宫森林公园,应朋友之邀来参加与阳明心学有关的活动。特意提前到达,公园里尚无其他游客,头顶上天蓝如海,阳光明媚,是个登山的绝佳日子。意外的是公园里花并不多,除了松树,别的树都还是光秃秃的,或刚冒出淡淡的新绿,所以没有找到森林公园的感觉,却也有许多意外的惊喜。

第一个惊喜是看到了光与影的舞蹈。通往山顶的汇集地的是一条石板路,阳光将路旁树枝的影子像版画一般刻在石板上。我正想看看它们构成的是什么图案的时候,一阵风吹过来,树枝摇曳,地上的影子也立刻晃动起来了,第一次发现光、风、影原来可以如此合作,巧妙地上演无声的舞剧。

第二个惊喜是对话容恪君王寝园的牌楼前的桃花。牌楼的灰瓦屋顶和暗红阑干在树丛中若隐若现,而楼正前方的松柏丛中一株虽然并不高大却正在怒放的桃花,让路人无法忽视。桃花的位置、被松柏簇拥的感觉、花色的明艳,让我忍不多看了几眼并悄悄问它:你可曾是容恪君王身边那个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妃子?桃花笑而不语。

第三个惊喜是触摸树叶宝宝。在上山路上的一个拐弯处,路旁有一株叫不出名字的树刚长出嫩叶,这些嫩叶仿佛是被树枝托举的小宝宝,一个个扬起头迎着朝阳。如同小宝宝,它们不同脸色红润娇嫩,也长着一层粉粉的小绒毛,我忍不住轻轻地、慢慢地用手去触摸这层小绒毛,如此柔软,又如此饱含生命力!
不知道讲究天人合一的王阳明先生会在这公园里会有怎样的发现和体验?

凉亭论道
石洞书院的公益道场
天天传习、石洞传习会和石洞讲坛是石洞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三个道场。天天传习,日读经典;每周一会,同修共进;名家讲坛,数智回放——院士带领双向穿越,石洞书院身心兼修!

联系石洞书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跳转公众号阅读。